关于糖尿病(Diabetes mellitus) 糖尿病(Diabetes mellitus)是一组由多病因引起的以慢性高血糖为特征的代谢性疾病,是由于胰岛素分泌和(或)作用缺陷所引起。据国际糖尿病联合会最新统计,2019年全球有4. 63亿成人患有糖尿病,成为严重威胁人类健康的世界性公共卫生问题。为深入探究糖尿病及其并发症,动物模型应用越来越广泛。糖尿病研究最常使用小型哺乳动物模型,普遍存在成本高、周期长等缺点。快速、高效和低成本的斑马鱼动物模型已成为糖尿病研究的重要手段。 斑马鱼胰腺起源于两个芽基,背芽形成于腹芽,背芽形成于胚胎受精后24h (hpf),主要发育为胰内分泌腺,即初级胰岛;34hpf后,腹芽形成,逐渐与背芽融合成胰腺,腹芽可分化为胰内分泌腺和胰外分泌腺。斑马鱼调节内分泌胰腺发育的重要基因和信号通路与其他脊椎动物同源保守。受精5d后,斑马鱼胰腺的基本结构和功能与成年哺乳动物胰腺高度相似。对胰岛素敏感、参与血糖调节的其他组织器官(肝脏、肌肉、脂肪组织等) ,以及一些糖代谢调控相关的分子机制,与哺乳动物在进化上也具有保守性。CRISPR/Cas9是近几年发展具有革命性的基因编辑技术,在斑马鱼研究中的应用已非常成熟。应用CRISPR/Cas9技术在单细胞胚胎阶段注射导向RNA(gRNA) 和Cas9 mRNA,可快速获得基因敲除斑马鱼,为研究胰腺疾病和葡萄糖代谢提供理想模型。 图1 斑马鱼在不同模型中治疗糖尿病及其并发症的各种应用 1型糖尿病( T1DM) 是由于免疫介导或特发性胰岛β细胞破坏,导致胰岛素绝对缺乏。根据诱导β细胞减少的模式不同,可分为药物诱导性和基因修饰诱导性T1DM 模型。 药物诱导性模型:早期利用转基因斑马鱼Tg (-1.0ins:eGFP) 可在荧光显微镜下观察的特点,手术切除表达荧光蛋白的胰岛组织以诱发高血糖。但此方法创伤大、成功率低,逐渐被药物诱导删减β细胞取代。链脲佐菌素( streptozocin,STZ) 和四氧嘧啶(alloxan)可诱导胰腺β细胞凋亡,已应用于多种糖尿病实验动物模型。腹膜内注射STZ诱导T1DM的成年斑马鱼模型,不仅表现出空腹血糖增高和血清胰岛素水平下降,而且出现视网膜、肾脏损伤,伤口愈合不良和尾鳍再生受损。腹膜内注射四氧嘧啶也可导致β细胞坏死,但具有高致死率。Benchoula等提出了四氧嘧啶诱导模型的优化方案,即单次腹腔注射300mg/kg的四氧嘧啶是诱导斑马鱼高血糖的最佳剂量。此方法降低四氧嘧啶的毒副作用,延长了高血糖症维持时间。 基因修饰诱导性模型:随着转基因技术的发展,可在一定条件下靶向编辑基因,使斑马鱼达到高血糖状态。Li 等构建了转基因品系Tg(1.2ins:htBidTE-ON;LR),利用四环素和蜕皮素双重作用于TetOn系统,特异性删除β细胞,导致胰岛素绝对缺乏。另一种转基因品系Tg (1.2ins:Kir6.2CAGFPTE-ON;LR),Kir6.2编码β细胞膜上ATP依赖的K+通道的主要亚基,通过四环素诱导钾离子持续流出,细胞膜超极化,使胰岛素分泌减少,β细胞代偿性分化减少。在转基因鱼Tg(ins:Cre)介导下,Tg(ins:loxp:BFPloxp:DTA)的β细胞特异性表达致死性白喉毒素α,可致细胞完全消除。β细胞缺失的斑马鱼幼鱼表现出更高的游离葡萄糖水平,且存在显著的发育迟缓。Pisharath等利用大肠杆菌的硝基还原酶基因(nitroreductase,NTR),构建转基因斑马鱼Tg( T2Kins:nfsB-mCherry),该斑马鱼胰腺β细胞表达NTR和mCherry的融 合荧光蛋白,用甲硝唑(metronidazole,MTZ) 处理转基因鱼,无毒性的MTZ被NTR还原为细胞毒性的代谢产物,特异性致死胰腺β细胞,最终引起血糖升高。 T2DM的主要特点是胰岛素抵抗和β细胞胰岛素分泌缺陷。T2DM 斑马鱼模型可分为诱发性模型和自发性模型。 诱发性模型:成年斑马鱼的平均空腹血糖水平74±8.5mg/dl,高于三倍正常值被认为是高血糖(>200mg/dl) 。Gleeson等用2%和0%的葡萄糖溶液交替浸泡28天,通过高糖暴露法建立斑马鱼糖尿病模型。最终斑马鱼血糖呈波动性升高,合并视网膜病变。此外,用高糖溶液连续浸泡斑马鱼14天,观察到斑马鱼血糖持续升高,对外源性胰岛素反应减弱,肌肉胰岛素受体mRNA水平降低,格列美脲和二甲双胍治疗后改善高糖代谢。肥胖是哺乳动物T2DM的诱因之一,Zang等通过饮食诱发肥胖,建立T2DM模型。将4~6个月健康成年斑马鱼分成正常喂养和六倍食量喂养,三个月后,过度喂养的斑马鱼空腹血糖水平显著升高。腹膜内葡萄糖耐量和口服葡萄糖耐量试验表明,过度喂养导致葡萄糖耐量受损,降糖药物治疗后显著缓解高血糖,与2型糖尿病胰岛素抵抗表型相似。甲基乙二醛是终末糖基化产物(AGEs)的主要前体,短暂敲低乙二醛酶1可导致内源性甲基乙二醛水平升高和血管改变,而永久敲除乙二醛酶1建立glo1-/-斑马鱼突变体,自发出现餐后血糖升高,葡萄糖耐量受损,进一步饮食诱导肥胖,成年斑马鱼表现出空腹血糖升高和视网膜血管改变,提示高营养摄入增加了乙二醛酶1缺乏对2型糖尿病的遗传易感性。 自发性模型:Maddison等利用显性负性作用,构建胰岛素样生长因子1受体(IGF-1R)的显性负性突变体。利用α肌动蛋白启动子,建立骨骼肌胰岛素抵抗的斑马鱼模型Tg (acta1:dnIGF1R-EGFP)。该模型最初表现为胰腺β细胞代偿性增加和正常的葡萄糖耐量。随着年龄增长和饮食摄入,逐渐出现空腹血糖增高,β细胞数量减少和胰岛素抵抗等。瘦素(Leptin,LP)是由哺乳动物脂肪组织产生的一种脂肪抑制因子,瘦素/瘦素受体缺乏的小鼠和人表现出食欲亢进、肥胖、糖尿病和不育症。研究表明,尽管缺乏瘦素受体的成年斑马鱼不表现出食欲增加或肥胖,但瘦素受体突变的幼鱼胰岛β细胞数量增加,胰岛素mRNA水平升高,葡萄糖稳态受到影响。白介素1β(IL-1β)在胰岛炎症反应中发挥着重要作用,通过核因子κB(NF-κB)、c-Jun氨基末端激酶(JNK)等途径可介导β细胞凋亡。Luis等开发出IL-1β介导胰岛炎症的斑马鱼模型Tg(ins:il1b),预先删除IL-1β部分氨基酸,模拟被caspase-1切割后的活化形式,随后产生的炎症反应特异性损伤β细胞的功能和特性,表现出葡萄糖刺激后的钙内流显著减少,β细胞成熟和功能相关的基因表达下降,如转录因子Pdx1、2型糖尿病风险基因kcnj11等,出现葡萄糖耐量受损和高血糖症。由于该模型直接在β细胞中过表达IL-1β,与糖尿病病理生理模式存在一定差异。Yin等利用Cas9和多个sgRNA表达,建立了多重条件的诱变系统。条件性CRISPR诱导表达可以在时间和空间上控制Cas9表达,并且能同时靶向多个基因,提高效率,达到消除冗余或分析基因-基因互作的目的。以此构建的肝脏胰岛素抵抗斑马鱼Tg(fabp10:Cas9;CG); (U6x:sgRNA(insra/b); LC),肝脏特异性启动子fabp表达Cas9,胰岛素受体基因insra、insrb同时表达gRNA,造成肝脏葡萄糖稳态失衡,导致空腹低血糖和餐后显著高血糖。 青年人中的成年发病型糖尿病(maturity-onset diabetes melitus,MODY),是由单基因突变的胰岛β细胞功能遗传缺陷所致的糖尿病,具有发病年龄早、常染色体显性遗传的特点。变异的肝细胞核因子1 (variant hepatocyte nuclear factor 1,vHnf1) 的同源突变与MODY5有关,vHnf1斑马鱼突变体的表现出胰腺和肝脏发育不全、肾囊肿,但vHnf1功能严重丧失的突变体,前肠局部缺陷和胰腺发育不全限制其作为研究胰腺功能模型的实用性。在新型hnf1ba斑马鱼突变体中,hnf1ba功能部分丧失,导致MODY5样胰腺发育不全、β细胞数量减少,且不表现出明显的前肠内胚层区域性缺陷。 妊娠糖尿病对胎儿的发育具有深远的影响,Singh 等用脉冲式高糖暴露法,将野生型斑马鱼胚胎每间隔24h暴露于高糖环境,模拟妊娠糖尿病母体子宫内血糖水平的变化。与对照组相比,高糖组斑马鱼胚胎总游离葡萄糖水平呈剂量依赖性波动,平均游离葡萄糖水平显著增高,值得注意的是,高糖幼鱼同时具有明显的视网膜发育缺陷,视网膜细胞层厚度改变,Müeller胶质细胞和视网膜神经节细胞的数量减少。 长期高血糖以及代谢紊乱可引起多系统损害,导致眼、肾、神经、心脏、血管等组织器官慢性进行性病变、功能减退及衰竭。斑马鱼模型广泛用于糖尿病并发症的研究。 微血管并发症:糖尿病视网膜病变(diabetic retinopathy,DR)是糖尿病常见的微血管病变,是失明的主要原因之一。暴露于高糖溶液的斑马鱼视网膜内网层(inner plexiform layer,IPL)和内核层(inner nuclear layer,INL)均比正常组减少,IPL显著变薄,与其他糖尿病动物模型和糖尿病患者表型相似。Jung等用高糖处理斑马鱼胚胎,第六天观察到玻璃体-视网膜血管扩张伴形态学损伤,紧密连接蛋白破坏,血管内皮生长因子(VEGF) mRNA和NO增多,这种短期糖尿病视网膜病变的模型将是用于筛选DR的潜在治疗药物的有效工具。最近,Wiggenhauser等通过CRISPR/Cas9技术敲除转录因子Pdx1,pdx1-/-突变体表现出胰腺发育障碍和高血糖症,并且幼鱼血管扩张,通透性增加。高血糖诱发的早期血管表型可持续到成年期,视网膜脉管系统中血管改变加剧,导致血管超支化。VEGF和NO抑制剂和降糖药物可缓解高血糖引起的血管改变,但pdx1-/-突变体较高的死亡率限制其成年期应用。 肾脏并发症:糖尿病肾病是糖尿病所致的慢性疾病,也是导致终末期肾病的主要原因。STZ诱导的1型糖尿病斑马鱼,在第3周时显示肾小球基膜(GBM)增厚。Sharma 等发现利用反义吗啉环寡核苷酸(morpholino,MO)技术敲降Pdx1诱导出斑马鱼高血糖,导致了前肾肾小球扩张,滤过屏障高度萎缩。在敲降Pdx1的高血糖斑马鱼模型基础上,同时敲降促红细胞生成素(erythropoietin,EPO),可见肾脏损伤加重,肾小球长度进一步增加,前肾颈部显著缩短,揭示了EPO在糖尿病肾病中的保护机制。 图2 (a)表示斑马鱼作为糖尿病和糖尿病肾病模型的优势;(b)斑马鱼人类肾相似的分工模式 神经系统并发症:Dorsemans等建立急性高血糖的新模型,以探究急性和慢性高血糖对脑稳态和神经再生的影响。研究表明,急性高血糖会增加大脑促炎性细胞因子的表达,而慢性高血糖症减少了脑细胞增殖和血脑屏障形成有关的基因表达。此外,高血糖会调节斑马鱼乙酰胆碱酯酶功能和基因表达,使胆碱功能障碍,最终导致记忆力减退,加兰他敏能够逆转由高血糖引起的记忆缺陷。Rocker等通过NTR/MTZ介导的β细胞消除,高血糖幼鱼运动神经元减少,紧密连接破坏,Schwann细胞数量改变,验证高血糖对斑马鱼周围神经系统的影响。 心血管并发症:高血糖是心脏损害的独立危险因素,可导致糖尿病性心肌病。Sun 等成功建立糖尿病心肌病的成年斑马鱼模型。高糖处理的斑马鱼逐渐出现心肌肥大、细胞凋亡和心律失常。超声心动图显示心脏早期舒张功能障碍和晚期收缩功能 障碍,与糖尿病患者的观察结果一致,证实高血糖会诱导成年斑马鱼的心脏重塑和功能障碍。 斑马鱼糖尿病模型评价指标 1型糖尿病(T1DM)评价指标:BMI指数;葡萄糖含量、糖原含量、胰岛素含量等;血糖水平相关基因(Insa、Glucagon、Pck1)表达;胰岛范围、荧光强度;眼部血管厚度等。 2型糖尿病(T2DM)评价指标:BMI指数;葡萄糖含量、糖原含量、胰岛素含量等;血糖水平相关基因(Insa、Glucagon、Pck1)表达;眼部血管厚度;炎症因子(中性粒细胞、巨噬细胞)变化、炎症因子表达等。 斑马鱼具有啮齿类动物不具备的独特优势,易于转基因操作,构建动物模型快速、高效,可以从分子水平精准分析疾病致病机制,有效弥补了体外细胞实验和传统啮齿类动物实验之间的生物学实验断层。斑马鱼胰腺的结构、功能和糖代谢调控等与哺乳动物高度保守,已经广泛应用于胰腺发育生物学研究、不同类型糖尿病及其并发症研究,以及糖尿病新药筛选、药物毒性等领域。多样化的糖尿病斑马鱼模型仍在不断构建中,将在糖尿病疾病研究中发挥着越来越重要的作用。 木芮生物具有完善的斑马鱼实验平台,并建立起了上百种的临床疾病模型,利用遗传、行为、细胞、生化分子等实验技术,深入探索疾病发生的机制,进而为临床治疗疾病提供可行的治疗方案或药物筛选机制。我们依托成熟的科研技术,可以为广大客户提供基础科研、毒理测试、药物筛选等服务,助力生物医学领域发展。 [1]朱妍,秦卫松.糖尿病斑马鱼模型研究进展[J].肾脏病与透析肾移植杂志,2021,30(01):59-63. [2]Roohi TF, Faizan S, Shaikh MF, Krishna KL, Mehdi S, Kinattingal N, Arulsamy A. Beyond drug discovery: Exploring the physiological and methodological dimensions of zebrafish in diabetes research. Exp Physiol. 2024 Jun;109(6):847-872. doi: 10.1113/EP091587. Epub 2024 Jan 27. PMID: 38279951; PMCID: PMC11140176. [3]Sharchil C, Vijay A, Ramachandran V, Bhagavatheeswaran S, Devarajan R, Koul B, Yadav D, Balakrishnan A. Zebrafish: A Model to Study and Understand the Diabetic Nephropathy and Other Microvascular Complications of Type 2 Diabetes Mellitus. Vet Sci. 2022 Jun 22;9(7):312. doi: 10.3390/vetsci9070312. PMID: 35878329; PMCID: PMC9323928.斑马鱼糖尿病模型
1型糖尿病(T1DM)模型
2型糖尿病(T2DM)模型
特殊类型糖尿病模型
妊娠糖尿病模型
糖尿病并发症模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