0512-8957 3668 / 18013764755
精神科 | 斑马鱼模型在精神疾病研究中的应用
来源:[1]郭弘扬,唐天乐,朱晓鹏.斑马鱼模型在中枢神经系统疾病中的研究进展[J].中国海洋药物,2020,39(3):71-79 | 作者:木芮生物 | 发布时间: 2023-07-22 | 430 次浏览 | 分享到:
急性和慢性压力源是人类精神疾病的常见诱因。压力具有适应性,对于生物体的生存及其与环境的相互作用至关重要。然而,当超过适应能力时,对生物体的损害会使个体容易患上精神疾病。常见的与压力相关的精神障碍包括双相情感障碍、抑郁症、焦虑症、精神分裂症和创伤后应激障碍(PTSD)等,这些疾病共同占全球残疾造成的生命损失年的1/3。急性和慢性压力的行为后果源于神经内分泌、神经递质和神经免疫系统的紊乱。精神障碍患者尤其容易受到日常生活压力,反过来又会恶化他们的心理健康通过病理激活皮质边缘回路。实验动物模型及其跨物种转译到人类,对于理解压力相关精神障碍的发病机制至关重要。

前言

急性和慢性压力源是人类精神疾病的常见诱因。压力具有适应性,对于生物体的生存及其与环境的相互作用至关重要。然而,当超过适应能力时,对生物体的损害会使个体容易患上精神疾病。常见的与压力相关的精神障碍包括双相情感障碍、抑郁症、焦虑症、精神分裂症和创伤后应激障碍(PTSD)等,这些疾病共同占全球残疾造成的生命损失年的1/3。急性和慢性压力的行为后果源于神经内分泌、神经递质和神经免疫系统的紊乱。精神障碍患者尤其容易受到日常生活压力,反过来又会恶化他们的心理健康通过病理激活皮质边缘回路。实验动物模型及其跨物种转译到人类,对于理解压力相关精神障碍的发病机制至关重要。

  

斑马鱼作为种重要的模式生物,不仅具有与人类高度保守的大脑组织区域,且具有丰富的社会学行为,成为研究精神疾病和药物研发的重要工具。接下来为大家介绍,近年来斑马鱼在几大精神疾病研究中的相关进展

 

斑马鱼模型在精神疾病研究中的应用


斑马鱼模型在抑郁症中的研究进展

抑郁症是最常见的精神障碍之一,其病理特点为神经元损伤,主要表现为情绪低落,兴趣减低,悲观,思维迟缓,缺乏主动性,自责自罪,饮食、睡眠差,担心自己患有各种疾病,感到全身多处不适。目前治疗抑郁症方法的数量和疗效均有限,即使在临床行为症状上表现出明显好转的病人,也依然存在着神经生物学缺陷,进而可能会发展成慢性病而导致自杀。

 

降压药利血平因对神经系统的副作用可被用来构建抑郁症模型。2019 年,Wang 等通过暴露实验,用利血平处理受精后 6h 的斑马鱼胚胎,培养 5d 后,对斑马鱼幼体进行行为测试。结果发现,利血平处理组中的斑马鱼游泳长度和速度均显著降低,对光和声刺激的敏感度也明显降低。检测发现处理组斑马鱼的单胺(DA、血清素、NA)水平显著降低,丘脑前多巴胺能神经元减少。利血平是目前最常用的构建斑马鱼抑郁症模型的方法之一,所构模型也可以用于抗抑郁症新药的筛选。

 

斑马鱼模型在精神分裂症中的应用

精神分裂症schizophreniaSCZ)是一种使人身心衰弱的精神疾病。它破坏人的认知、情感、社交和感知功能,导致幻觉、言语混乱及不同严重程度的紧张症。目前,全球1%的人口受其困扰。SCZ种受基因、环境以及基因与环境相互作用影响的多因素疾病。它的遗传机制复杂,环境因素也来自多方面,目前已发现了多种病理机制,这些因素均制约了SCZ有效治疗药物的研发。

 

目前研究者们通过全基因组关联分析确定了100多种常见的基因变异可能与SCZ相关。利用斑马鱼模型做SCZ相关基因的功能分析是近期研究的重要内容之一,如 disc1 基因。研究发现斑马鱼 disc1 基因突变会导致早期发育阶段大脑结构异常,但注入人类完整的 disc1 mRNA 能使斑马鱼大脑的正常形态恢复,而缺乏 GSK3β 结合域的 disc1 mRNA 则不能。此外,2017 年, Eachus 等在斑马鱼 disc1 基因突变体中发现下丘脑发育和应激反应发生了改变,这些研究都为利用斑马鱼研究 SCZ 相关基因的功能和发病机制提供了指导。

 

调节谷氨酸神经传递的分子地佐环平是 1 种常用的构建斑马鱼 SCZ 模型的诱导剂。地佐环平是 N-甲基-D-天冬氨酸(N-methyl-D-aspartic acidNMDA)受体的拮抗剂,可加重斑马鱼中枢神经系统(central nervous systemCNS)的氧化损伤并降低 ATP 酶活性,使斑马鱼表现出一些消极的 SCZ 行为;此外也有研究表明SCZ的发病机制与DA、谷氨酸及γ-氨基丁酸的失调有关。斑马鱼作为研究 SCZ相关神经生理和药理的重要工具,发挥着重要作用。

 

斑马鱼模型在孤独谱系障碍中的应用

孤独症谱系障碍(autism spectrum disordersASD)是种终生的神经发育障碍性疾病,具有早期发作的运动、社交和认知缺陷,包括沟通障碍、感觉过度敏感、重复某一行为和/或兴趣受限等症状。根据世界卫生组织的报道,每 160 名儿童中就有 1 名患有 ASD。由于 ASD 的症状和原因具有多变性,目前其病因和病理尚不清楚,该方面研究也显得尤为重要,斑马鱼也可被用于 ASD 疾病模型的构建。

 

2017年,Kim 等通过微阵列分析法检测到 ASD 患者个体的dyrk1a 基因微缺失。通过基因敲除技术,他们一些常见的污染物可能会诱发斑马鱼产生 ASD 症状。2016年,Wang 等利用工业溢油中原油的水溶性部分与铅污染物混在一起,通过暴露实验,导致斑马鱼幼体的游泳方式改变、鱼群的凝聚力降低,出现类似 ASD 症状。2019年,Dwivedi 等利用丙戊酸(valproic acidVPA)处理受精后 4h~5d 的斑马鱼胚胎,通过一系列行为学(如:情绪、注意力集中性、盘旋行为)测试和分子机制研究,发现斑马鱼幼体经 VPA 处理后,表现出明显的行为损伤(2~4倍差异)和高风险基因改变,表现 ASD 相关症状此外还有研究发现VPA能够影响shank3基因的表达,从而导致 ASD 症状。目前,斑马鱼 ASD 模型在病理研究和药物筛选中发挥着重要作用。

 

 

结语


斑马鱼以其个体小、子代数量多、体外受精、胚胎透明等生物学特性可以适应高通量、实时和长时行为追踪及分析技术的应用,有助于研究人员全面的检测并评估药物的作用效果。此外,斑马鱼的基因组已经被完全测序,这有利于研究人员明确基因水平上的致病原理和药物作用机制。越来越多的证据表明,除了临床和啮齿动物数据外,斑马鱼成为了有前途的动物实验模型。

 

以上部分内容参考自《中国海洋药物》发表的郭弘扬,唐天乐,朱晓鹏题为“斑马鱼模型在中枢神经系统疾病中的研究进展的论文